投融知识
种子轮融资全攻略
前言
致创业者:为什么你一定要懂种子轮融资?
我是周鑫,20年摸爬滚打,干过销售、管过零售、做过就业服务、折腾过创业,也给不少企业做过咨询。说实话,我见过太多创业者——有的意气风发,有的焦头烂额,说到底,大家都被一个问题卡住过:钱从哪儿来?
你也许和我一样,刚开始创业时总觉得自己是“天选之子”,好产品、好团队、好点子,一腔热血就能杀出一条血路。可现实很快打脸:
· 现金流告急,工资发不出来,团队士气一落千丈;
· 跑去见投资人,PPT还没翻到第三页,对方已经在刷手机;
· 甚至亲戚朋友都劝你赶紧找份稳定工作,“别折腾了”。
我见过太多好项目死在“钱没到位”,也见过一堆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创业者,凭着融资能力活下来、长大了。
创业路上,第一道坎就是“第一桶金”——种子轮融资。
谁能迈过去,谁就有资格继续往前走。
如果你不懂种子轮融资,就像上战场不会用枪,光靠勇气远远不够。融资有套路、有门道,不懂就是吃亏。懂了,你至少不会被坑,还可能多拿点预算、少让点股权、少掉点头发。
本书如何帮你少走弯路?
这本《种子轮融资全攻略》,我希望帮你解决两个问题:怎么把钱融到手?怎么把坑踩得更少?
我不会给你讲太多高大上的理论,毕竟我自己是实战派。
我会把我这些年见过的、踩过的、听过的融资故事,掰开揉碎讲给你听。
· 我会告诉你,李雷和韩梅梅为什么能融到第一笔钱,而小王团队却一再碰壁;
· 我会演示,投资人最怕听到创业者说哪三句话,你可千万别踩雷;
· 我会把商业计划书、股权分配、估值谈判这些“硬骨头”,用最接地气的例子拆给你看。
你会发现,融资不是玄学,而是门手艺。
我见过的成功创业者,未必智商最高、资源最多,但都有一条——会融资,能看懂投资人的“小九九”,敢于和资本谈条件。
本书帮你找钱、找路、找资源,也让你少走弯路:
· 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个“热心大哥”身上,这年头,天上不掉馅饼;
· 不要指望“产品牛投资人就会来”,现实是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你得主动出击。
创业需要好运气,但更需要好方法。
你不必成为融资专家,但一定要学会基本功,这样哪怕遇到大风浪,也能稳得住、不翻船。
作为一名一直在创业和服务创业者路上的老兵,我希望你能把这本书当作“创业路上的一把瑞士军刀”——用得上,掏得出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拿好这本《种子轮融资全攻略》,让我们一起,把“第一桶金”变成“第一桶金矿”!
—— 周鑫
深圳.2025.05.29
第一章 认识种子轮融资
1. 什么是种子轮融资?
很多创业者第一次跟我聊融资,都会问:“周老师,什么是种子轮融资?”
说白了,种子轮融资就是创业公司刚发芽时,拉来第一笔“救命钱”。就像种下一颗种子,浇点水、施点肥,不一定马上结果,但不浇肯定活不下去。
我第一次创业时,账户里只剩下不到三万块钱,团队三个人,连咖啡都不敢多喝一杯。那会儿我才明白,种子轮融资拿到的不是“投资款”,而是“续命钱”——让你有机会把想法变成产品,把产品推向市场。
特点总结:
· 融资金额一般不大,几十万到几百万人民币;
· 多数情况下,项目还没成型,只有想法、愿景、原型甚至PPT;
· 投资人看重的是人,是你这支团队的潜力和执行力;
· 风险极高,失败率也极高,但一旦闯过这一关,后面融资才有戏。
一句话,种子轮是创业路上的“第一关”,能不能跨过去,决定你是不是能继续走下去。
2. 种子轮、天使轮与A轮的区别
很多人分不清种子轮、天使轮、A轮,经常混着说。其实,这三者见证了一个创业公司的“少年-青年-成年”阶段。
种子轮(Seed Round)
· 阶段:刚起步,有概念、有想法,产品雏形刚出来或还没出来。
· 投资人:多为个人天使、创业老兵、亲友、孵化器等。
· 金额:一般几十万到几百万人民币。
· 重点:投资人看“人”、看“故事”、看“未来可能性”。
天使轮(Angel Round)
· 阶段:有了产品雏形,市场验证刚起步,可能有早期用户。
· 投资人:更多天使投资人、早期基金。
· 金额:通常百万级人民币以上,少则几十万,多则数百万。
· 重点:看团队执行力、产品落地能力、市场反馈。
A轮(Series A)
· 阶段:产品上线,开始有营收,有一批铁杆用户,商业模式初见端倪。
· 投资人:机构投资人、知名VC。
· 金额:几百万至几千万人民币不等。
· 重点:看增长、看市场规模、看商业模式。
打个比方:
· 种子轮是“你刚学会爬”;
· 天使轮是“你能走几步了”;
· A轮是“你能小跑起来了,大家都盯着你能不能跑得快”。
有个小插曲:
我有个朋友创业做AI教育,刚开始是拉着大学同学一起凑钱,属于典型的“种子轮”;后来产品上线、拿到几个学校的小单子,天使投资人才真正进场;等到全国几十家学校都在用,A轮投资人排队上门。
3. 种子轮融资适合哪些项目?
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做种子轮融资。种子轮特别适合这些类型的创业项目:
· 技术创新型:比如AI算法、芯片、前沿医疗、硬件创新。产品研发周期长,早期需要资金支撑。
· 新消费、新零售:比如新品牌、新消费场景,能快速试错、快速验证市场。
· 互联网/移动应用:只要有好点子和执行力,哪怕还没盈利,一样能吸引种子轮投资。
· 有强团队背景的项目:团队成员有知名公司、成功创业背景,投资人更愿意“赌人”。
不太适合的项目:
· 已经成熟、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启动的传统行业(比如造船、房地产);
· 没有创新、没有成长空间的“微创新”项目。
一句话总结:
种子轮是为“有想法、有故事、有野心,但缺子弹”的创业者准备的。
4. 种子轮融资的常见误区
聊了这么多年融资,我见过不少创业者踩过这些“坑”,你千万要留心:
误区一:“只要项目好,钱自然来”
真相:投资人不会主动找上门,尤其是早期。你得主动出击,主动讲故事、找人脉、参加各种路演。就像找对象,光等着没人追。
误区二:“估值越高越好”
真相:估值虚高,下一轮融不到钱就会很尴尬。记住,融资是长期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。
误区三:“股权能不让就不让”
真相:死抠股权,反而容易错失好投资人。该给就给,前提是找对人、谈好条件,别随便“贱卖”。
误区四:“融资成功就是胜利”
真相:融到钱只是起点,怎么用好这笔钱、怎么带团队、怎么做产品,才是真正的考验。否则拿了钱烧光了,团队散了,故事也就结束了。
误区五:“亲戚朋友投钱没风险”
真相:亲友投资最好白纸黑字写清楚,出了问题别让亲情变仇人。
一句话,种子轮融资不是“天上掉馅饼”,而是一场“带着镣铐跳舞”的考验。你得练好套路、看清方向、少走弯路。
第二章 种子轮融资能融多少?难度有多大?
1. 融资金额的行业与阶段参考
很多创业者刚找我咨询时,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:“周老师,我这个项目能融多少钱?”
说实话,这问题就像“我考公务员能考多少分?”一样,很难有标准答案。但老周我见多了,还是能给你画几个大致框框:
各行业种子轮融资金额参考
· 互联网/软件应用
一般30万到200万元人民币。APP、SaaS、内容平台类,少则几十万搞原型,够撑半年,顶多能买点外卖。
· 消费品/新零售
50万到300万元人民币。做产品样品、渠道测试、第一批用户拉新,基本全靠这点“子弹”。
· 硬件/AI/医疗健康
动辄100万起步,常见200万-500万人民币。要买设备、请工程师、跑实验室,钱烧得飞快。
· 前沿科技/生物医药
有些甚至种子轮就能融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(当然,这类团队背景和技术壁垒都很强)。
阶段不同,金额也不同
· 刚有想法/原型:一般几十万就不错了。
· 有早期用户/小收入:百万级更常见。
· 团队有“光环”或行业牛人:有时候能拿到超出平均的种子轮。
小贴士:
不要觉得别人一上来就能融五百万,背后都不是“普通路人”,要么牛人团队、要么技术壁垒、要么前期有资源。
2. 影响融资规模的关键因素
别以为只要PPT做得炫、嘴皮子溜就能融大钱,投资人可不是傻子。下面这几点,直接决定你能融到多少:
1)团队背景
投资人最常问:“你是谁?干过啥?”
有大厂、知名创业公司背景加分,有连续创业经历再加分。
有一回我带团队去路演,台下投资人一看简历,“哦,前阿里、前腾讯、连续创业者”,立马就多聊了半小时。
2)项目赛道
热门赛道(比如AI、绿色能源、医疗健康),投资人会多给预算。
冷门赛道?你得更努力说服他们。
3)市场空间
如果你的市场“天花板”太低,投资人也不会投太多钱。想象下:“我们要做一个面向南京六合区的外卖APP”——投资人心里:这钱多半打水漂。
4)产品进展
有MVP(最小可行产品)、早期用户、收入数据,融资更容易、额度更大。
5)融资用途
你得说清楚钱花在哪儿。投资人最怕“钱到手就全发工资、做办公室装修”。
我见过有创业者PPT标注“融资100万,40万用于市场推广,30万产品开发,20万团队建设,10万预留流动”,思路清楚,投资人很放心。
3. 融资难点与常见失败原因
说实话,种子轮融资没你想得那么容易。
我身边见过最多的,不是创业者融到钱后膨胀,而是“连种子轮都过不了”。
难点一:创业者太多,钱却有限
大家都知道创业是风口,投资人看项目像挑瓜,挑来挑去,能看上的不多。
难点二:创业项目太“空”
很多人只停留在想法,PPT做得天花乱坠,实际落地能力很弱。
有一次我遇到一对90后,小伙子说要做“全球最大社交平台”,我就问:“你有多少用户?”他说:“现在没用户,但我们有信心!”——投资人都笑了。
难点三:团队执行力弱
有的团队三天两头吵架,方向一天一变。投资人最怕“钱还没花,团队先散了”。
常见失败原因总结
· BP写得乱七八糟,重点不突出;
· 路演讲不清楚,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;
· 估值虚高,投资人觉得“不值那个价”;
· 不懂融资流程,不会做尽调材料;
· 没人脉、没资源,信息完全闭塞。
4. 种子轮融资最忌的三大条件
这三件事,是我见过最多创业者“自绝于人”的坑:
1)闭门造车,不听市场声音
自己觉得产品好,实际没人用。投资人最怕“自嗨型”创业者。
有个朋友做智能家居,自己觉得牛,市场一测试,没人买单,最后血本无归。
2)团队不稳定,合伙人关系混乱
合伙人天天内斗,股权没谈清楚,投资人一看连“家务事”都搞不定,哪敢给钱?
3)“钱到手就花光”,没规划、没节制
有的创业者一融到钱就开始“老板style”,新办公室、请秘书、办年会……三个月烧光,产品还没上线。
我认识一位做母婴电商的兄弟,200万种子轮三个月花完,后来只能边借钱边撑,最终还是没顶住。
总结一下:
种子轮融资不是买彩票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准备、执行和判断。
想融多少钱、能融多少钱,取决于你团队的“含金量”、项目的“含创新量”、以及你自己的“含努力量”。
第三章 种子轮投资人全解
1. 投资人类型:个人、机构、孵化器、亲友
我一直觉得,找钱这事儿,其实就是“找谁愿意信你、陪你赌一把”。种子轮投资人千奇百怪,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,每类都有各自的套路和“脾气”。
1)个人投资人(天使投资人)
这是最常见的种子轮投资人。
· 特点:自己掏钱,投资决策快,风格多样,有的大佬喜欢亲自带团队,有的投完就“佛系”当股东。
· 适合人群:创业新手、早期项目,尤其是你自己有人脉、能直接见到的资源。
· 举个例子:我第一次创业,能拉来第一个投资人,就是靠朋友介绍的前上司,50万,说白了就是“信你这人”。
2)机构投资人
别以为种子轮就没有专业机构,很多早期基金、专业天使机构越来越关注“种子轮”。
· 特点:流程规范、风控严格、投后服务强,比如真格基金、创新工场等。
· 优点:资源多,后续融资能帮忙牵线搭桥。
· 缺点:门槛高,通常要求团队有一定背景,项目有一定“看头”。
· 友情提醒:如果你能拿到机构的钱,项目含金量立马提升一截。
3)孵化器、加速器
这是创业圈的“黄埔军校”,类似“带投资的创业辅导班”。
· 特点:一般会提供一笔小额资金(比如10-50万),加上办公场地、导师资源、路演机会。
· 适合啥人:第一次创业、缺资源、缺人脉的团队。
· 小故事:我曾服务过一个做智能硬件的创业团队,进了某知名孵化器,半年时间拿到天使轮,后来还被投进央视创业节目,真是“命运大翻盘”。
4)亲友投资
没错,身边的亲戚、朋友、同学,有时候就是你最早的“种子天使”。
· 优点:好说话、信任度高、手续简单。
· 缺点:一旦失败,感情容易变质。记住——一定要白纸黑字写清楚,否则“借钱变仇人”。
· 建议:如果你真走这条路,建议只占小比例,别把亲友的钱全押上,压力太大。
2. 投资人关注的核心要素
你以为投资人啥都不懂?错!他们最会“看人、看事、看未来”。我和投资人打交道多年,总结下来,种子轮他们主要看这几条:
1)团队
“你是谁?你们干过啥?你们会不会吵架?”
团队是第一要素。尤其是CEO的背景、执行力、带队能力。有投资人直言:“我投的不是项目,是人。”
2)赛道与市场
“你做的这事儿,是不是风口?市场有多大?”
投资人喜欢热门赛道:AI、医疗健康、新消费、绿色能源……
冷门、太小的市场,基本没人投。
3)创新与壁垒
“你和别人有啥不一样?这事儿容易被抄吗?”
有独特技术、模式创新、用户壁垒的项目更吃香。
4)产品雏形与用户反馈
“你产品做出来了吗?有没有人用?用户咋说的?”
哪怕只是个MVP(最小可行产品),有一批种子用户都比只会讲故事的强。
5)执行力和“节奏感”
“你说一年能做成,结果两年还在画饼,我凭啥信你?”
投资人喜欢“说到做到”的团队。哪怕进度慢点,但承诺过的事能完成,分数就高。
6)融资用途和规划
“你要这笔钱干啥?花完之后能到哪一步?”
说清楚要钱干什么,花得明明白白,投资人更放心。
3. 如何判断靠谱投资人?
有句话怎么说来着——“找对象看眼光,找投资人更要看人品”。不靠谱的投资人,能把创业者坑到怀疑人生。那怎么判断谁值得合作?
1)看历史投资案例
靠谱投资人一般都有过往投资项目,去问问那些被投企业:“这位大佬投完之后,是不是还经常帮忙?有没有乱伸手干预?”
我就吃过亏,早年有个“外号大哥”的投资人,投完就啥都管,连员工休息日穿啥都要管,差点把团队整散。
2)看行业资源和口碑
行业里有口碑的投资人,出手更靠谱。可以多打听、多问问圈子里的人。
有些投资人有资源,能带来后续融资、客户、媒体曝光,这种一定要重点考虑。
3)看投资风格
有的投资人“投完就走”,有的“事无巨细都要管”,你得提前了解清楚,最好和你的团队风格匹配。
比如你想自由发挥,那就别找“事妈型”投资人;你想快速成长,找能给资源、能带你飞的。
4)看协议条款
靠谱投资人不会在种子轮就提出苛刻的条款,比如“对赌协议”“一票否决”“投了就要控股”之类。
碰到这类,一定要警觉,宁可不要钱也别上贼船。
5)看对你的理解和信任
最理想的投资人,是“懂你的人”——愿意陪你摸索、愿意帮你拉资源、愿意在你失败时再给一次机会。
我有幸碰到过一位投资人,第一次失败后还愿意继续支持我——后来我们成了朋友,这种人,创业路上可遇不可求。
总结一下:
种子轮投资不是“谁有钱谁都能投”,更重要的是“谁愿意相信你、支持你”。找到靠谱的投资人,比多拿点钱更重要。
第四章 去哪里找种子轮投资人?
1. 主流融资渠道与平台
“钱不是问题,关键是没钱。”——我创业的头几年,天天在心里默念这句话。等到真要融资,才发现:“原来投资人那么多,但靠谱的真不多!”
找投资人,不是大海捞针,也不是撞大运。现在主流的融资渠道和平台有这些:
融资对接平台
· 36氪创业大街
国内头部创业服务平台,融资对接、项目报道、资源撮合一条龙。
· 创投圈APP/投融界/猎云网
这些平台聚集了大量投资人和创业项目,BP上传、项目登记,坐等投资人“钓鱼”。
· 天使汇、创业邦、IT桔子
资源丰富,部分平台还会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的投融资活动。
· 微信公众号/小程序
很多投资机构和孵化器都有自己的官方号,经常推送早期项目征集、开放日、行业洞察。
记得关注、留言、主动报名。
孵化器/加速器
· 创新工场、真格基金、清华x-lab、Plug and Play
这些孵化器不仅投钱,还能给你办公场地、导师和人脉。
· 地方政府孵化园区
有些地方政府会补贴创业团队,还会帮忙牵线投资人,别小看地方资源。
行业协会&高校资源
· 高校创业中心
很多投资人都盯着高校“黑马”,尤其是清华、北大、交大等。
· 行业协会
医疗、AI、文创等行业协会,时不时组织投融资对接会。
温馨提醒:
别只盯着线上平台,线下活动、行业聚会同样重要。多跑、多聊,机会才会多。
2. 行业路演与创业大赛
我见过最多的“零起步”创业者,就是靠路演和大赛融到第一桶金的。
别觉得自己项目还不成熟,创业大赛的舞台,就是给你“试水”的。
行业路演
· 什么是路演?
简单说,就是你拿着PPT,上台讲故事,台下全是潜在投资人和同行。通常有5-10分钟时间,讲清楚项目亮点、团队优势、融资需求。
· 去哪找?
各大孵化器、投资机构、产业园区、公众号,经常发布路演信息。比如“36氪WISE路演”、“创业邦Demo Day”等。
· 怎么报名?
关注平台动态,准备好BP和项目简介,积极报名。好项目常常一位难求,动作要快。
创业大赛
· 各类创业大赛
“中国创新创业大赛”“互联网+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”“赢在中国”等,奖项丰厚,导师评委阵容强大。
· 优势:
1. 能拿奖金(运气好能顶半年工资)
2. 能直接对接投资人、媒体资源
3. 能锻炼路演能力、收获反馈
我的建议:
路演和大赛,不光是为了融资,更是锻炼表达、检验项目、扩大影响力的机会。
我有一位学员,连续报名三次创业大赛,前两次没进决赛,第三次一举夺魁,现场就被投资人“锁定”了。
3. 社交网络与人脉裂变
别小看你身边的人脉,融资圈里有句话:“社交网络=隐形资本。”
微信、朋友圈
· 主动分享你的创业进展
不要害羞,哪怕只是发布“我们产品上线啦”“团队又招新啦”,都能让身边人知道你在认真创业。有时候投资人看到你的动态,主动来聊的都有。
· 加入创业社群
比如“创业家”、“早起鸟”、“第一路演”等微信群、QQ群,里面经常有投资人潜水。
有一次,我在群里发了一条招聘信息,结果被一位投资人看到,聊了两次,最后投了30万。
LinkedIn、脉脉等职场社交
· 找行业大佬、投资人主动打招呼
不要怕“打扰”,自信、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和项目。
“您好,我是做XX的周鑫,正在寻求种子轮融资,想请教您一些问题。”——大部分人都会礼貌回复。
线下圈子
· 同学会、校友会、行业沙龙
别小看老同学、老同事,他们可能就是你的“隐形天使”。
有个朋友靠校友介绍,2天内见到3位投资人,最后以120万拿下种子轮。
4. 如何高效找到第一位投资人?
第一位投资人最难找,但也是最关键的“敲门砖”。
只要有了第一个,后面会好很多——投资人有“跟风心理”,谁都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,但第一个敢上桌的,往往是“伯乐”。
我的经验总结:
先从熟人圈子下手
身边的朋友、同事、合作伙伴,最容易“赌你一把”。第一轮就把BP投给陌生人,难度系数太高。
锁定行业“弱关系”
比如你认识的同学的学长、朋友的朋友。弱关系反而容易“新鲜感”,不容易有“人情负担”。
打磨BP和路演故事
别一上来就“要钱”,先讲故事、讲愿景、讲团队。我的BP至少改了十遍,每次见人都能再精进一点。
用好“投资人列表”
平台、协会、媒体、路演,都会积累一批投资人名单。整理好,别一股脑群发,重点定向沟通。
“不要脸”原则
不要怕被拒绝。死缠烂打不是坏事,只要你有真诚和干货。
我第一次融资,前后被拒绝了27次,第28次终于有人点头。
让每一位投资人成为你的“推荐人”
有人聊完没投?没关系,请他帮你推荐其他投资人。很多时候,转介绍的效率非常高。
小结
找到第一个投资人,靠的不只是“项目好”,更是“坚持、主动、用心”。
别人看你三分钟,你要自己准备三十天。别怕难,难才值得做。
第五章 种子轮融资实操流程
种子轮融资就像打怪升级,流程既“简单粗暴”,又处处埋着小坑。全流程没搞明白,分分钟前功尽弃。下面,我用亲身经历,把流程一条条捋给你,保证你少走弯路、少掉头发。
1. 融资流程全梳理
别以为融资就是“发个BP、聊两天、钱到账”,实际上流程比你想象的长——但只要顺着走,成功率大大提升。
步骤一:自我评估和准备
· 明确融资目的(是续命、扩张还是试水?)
· 计算好要融多少钱、出让多少股权
· 团队分工明确,CEO主导、财务/产品/市场各有分工
步骤二:材料准备齐全
· 商业计划书(BP)
· 路演演讲稿
· 财务模型和数据预测
· 团队介绍、产品Demo、用户反馈等
步骤三:寻找并筛选投资人
· 列出目标投资人清单(别海投,精准投)
· 通过平台、路演、人脉主动联系
· 梳理每位投资人的关注点(做功课!)
步骤四:初步沟通与见面
· 线上/线下初次沟通,快速介绍项目
· 收集反馈,持续优化你的BP和故事
· 有意向者,约深聊、演示产品
步骤五:投资人尽调
· 对方会查你团队背景、产品、数据、合同等
· 有的还会找你客户、用户、甚至“暗访”你团队
步骤六:核心条款谈判
· 主要围绕估值、金额、股权比例、董事席位等
· 拆解投资协议的每个关键点(别糊里糊涂签字)
步骤七:协议签署与资金到账
· 双方确认条款,签署投资协议/股权协议
· 办理工商变更、资金到账、投资人入股
步骤八:投后沟通与资源对接
· 融资到手不是结束,而是“新故事的开始”
· 定期汇报进展,争取资源支持、为下一轮融资铺路
一句话:融资是系统工程,一步也不能省略。
2. 必备材料:BP、路演、财务模型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我见过太多创业者,材料一塌糊涂,投完BP就石沉大海。要想提升成功率,材料必须过硬!
商业计划书(BP)
BP就是你的“敲门砖”,也是你的“自我介绍信”。
一份好的BP,内容要简明扼要,别写成说明书。标准结构如下:
1. 项目简介(你是谁,要干什么?)
2. 市场机会(市场有多大,用户有多痛?)
3. 产品/服务介绍(你怎么解决用户问题?)
4. 商业模式(怎么赚钱?)
5. 团队介绍(谁来干?有啥牛背景?)
6. 竞争分析(和别人比,优势在哪?)
7. 融资需求(要多少钱,怎么花,出让多少股权?)
8. 财务预测(未来三年收入、成本、利润预测)
9. 发展规划(钱到手后要做到哪一步?)
小贴士:
· BP不要超过20页,图文并茂、层次分明
· 重点突出:让人看完三分钟记住你
路演材料
· 路演PPT:更简洁,10页左右,突出故事性和亮点
· 演讲稿:自己多练,别照念PPT,能说人话、能讲故事
· 产品Demo或视频:能现场演示最好,没条件就录个短片
财务模型
· 融资金额、支出计划、收入预测、盈亏平衡点
· 最好做个表格,清晰明了
· 记住:投资人不是看你能赚多少钱,而是看你“钱烧完后还有多大进展”
3. 投资人尽调流程
投资人不是“送钱的傻大方”,他们要对你做“背景调查”——尽调。别害怕,其实是对你负责任。
尽调内容包括:
· 团队核查:学历、履历、是否有重大失信记录
· 公司资质:营业执照、知识产权、历史合同
· 产品与技术:代码/原型/专利/用户反馈
· 财务数据:流水、成本、欠款、资产
· 法律风险:是否有诉讼、股权纠纷
我的经验:
· 提前把材料整理好,数据真实,不要“注水”
· 主动暴露小问题,比被查出来要好
· 没有完美的项目,投资人更喜欢“坦诚”的创始人
4. 融资谈判与协议签署
到了这一步,恭喜你,已经进入“临门一脚”阶段!但别大意,签协议的坑最多。
融资谈判
· 估值与股权比例:别虚高,也别贱卖。合理区间谈判,有理有据(参考行业惯例)。
· 投资金额分期拨付还是一次到账? 有些机构喜欢分批打款,要问清楚。
· 董事席位/决策权:种子轮一般不给控制权,但要写清楚权责。
· 对赌条款/回购条款:早期项目尽量避免对赌,一旦业绩未达标,创始人会很被动。
· 优先权/跟投权/稀释保护:这些条款要懂,必要时请专业律师把关。
协议签署
· 投资协议/股东协议/补充协议
一定要逐条看清,别觉得“投资人不会坑我”,商业就是商业。
· 工商变更
投资人入股后,要及时办理工商变更手续,变更法人、董事、股东等。
· 资金到账
约定好资金打入公司账户,保证流程合规。
一句话:协议签得好,后路没烦恼;协议签得糊涂,大概率要掉坑。
本章总结:
融资流程,不是玄学,是“细心+耐心+专业”。材料要齐全,流程要清楚,谈判要有底线。只要你准备充分,种子轮融资就不再是“天方夜谭”。
第六章 股权出让与估值策略
说到股权和估值,很多创业者脑袋嗡的一下,觉得这玩意儿只有投行精英和律师懂。其实,早期创业公司的股权分配,就像分蛋糕,分得好团队有干劲,分得乱后患无穷。今天老周我就用大白话,把这块“硬骨头”给你啃下来。
1. 种子轮股权出让多少合适?
“出让多少股权”这事儿,既是科学,也是艺术。
我的经验,国内种子轮一般出让15%~25%算合理,偶尔能到10%以下(特别牛的团队)或30%以上(资金压力大、估值低)。
别想着出让太少,投资人也要吃饭;但也别贱卖,自己得留够后续融资的空间。
你可以这样理解:
出让太多:
A. 后续轮次稀释厉害,创始团队最后只剩个“打工人”身份。
B. 投资人容易“控盘”,你话语权减少。
出让太少:
A. 投资人没动力参与,觉得回报不够、不值得冒险。
B. 有些投资人会觉得你不懂规则,反而不敢投。
我常用的“算账法”:
1. 预计未来要融几轮?到B、C轮创始团队还要保有大约55%~65%的股份(这是主流VC的底线)。
2. 反推每轮大致出让多少,种子轮别超过25%,能控制在20%以内最好。
举个例子:
你要融100万,愿意出让20%,那你隐含估值是500万(100/0.2=500)。
如果你团队很牛、市场很热,可以试试15%;反之,融资环境差、项目还早,就别太“抠门”。
2. 股权稀释的影响与计算
很多人以为,融资多少、出让多少股权,都是“拍脑袋”定的。其实每一轮融资都会稀释你手里的股份,算不明白,后果很严重。
股权稀释计算公式
假设:
· 种子轮前你和合伙人持有100%股权。
· 种子轮出让20%,你剩80%。
· A轮再出让20%,注意,这20%是整体的,不是你的!
计算方法(简化版):
· 种子轮后你持有80%
· A轮后你持有80% * 80% = 64%
· 再融一轮就再乘一次
表格感受一下:
融资轮次 |
出让比例 |
创始团队剩余 |
上一条:从0到1:天使轮融资实战笔记
没有下一条
联系人:周鑫 手机1:13926575588 手机2:18088885816 邮 箱:317340883@qq.com 地 址:广东深圳市龙华区民治港澳湾A5栋2楼201 |